开云体育官方网站-内蒙古玉龙看不见激场彼此战力比拼
武汉廖振华提供
一些历史文献和族谱所记载的廖氏源流,有的还较为客观,有的则有太多的想象成分。本人现就个人的探索谈几点具体看法。
一、廖氏历来就无图腾,也建议所有廖氏人员以后尽可能不再使用那个表示屈服的“翏”字图腾。
2002年4月《百家姓书库》出版,书中就有编者委托中国美术院北京分院美术家王大有绘制的100大姓图腾,其中也有那个所谓的廖姓图腾。这些只是现代美术家的娱乐作品,如果把它当成真正的宝贝那就大错了。况且那个变形的“翏”字符号没有了广字头,怎么能作为廖氏图腾?其所表示的,根本就没有什么“神鸟”、“吉祥”之意,而是一只像鹤、鹳一类的长腿水鸟,弓身驼背叼着自己的一对翅膀,向左上方某只看不见的大鸟投诚奉献。
其实,要作为廖氏标志,隽秀飘逸的篆书“廖”字和苍劲有力的行书“廖”字都是很好的选择。
二、最早出现的廖氏,是春秋时的召伯廖的子孙以名为氏。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廖氏人员,是战国时的廖仲。
《左传.庄公二十七年》(前667年)载:“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……”。这是有史以来最早出现的“廖”字。而在当时,以祖、父名命氏是一种普遍现象。因而世上也就第一次有了称廖氏的人。
《华阳国志》和《后汉书》均记载:“秦昭襄王时(前306-前251年),白虎为害,自秦、蜀、巴、汉患之。秦王乃重募国中:‘有能杀虎者,邑万家,金帛称之。’于是夷朐忍、廖仲、药何、射虎秦精等,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,中头三节。”可见战国时今四川阆中县已有廖氏。
三、叔安为廖氏始祖之一的可能性很小。
远古五帝时,帝尧命禹为司空领导治水,叔安也参与其中,成功后被尧封给飂(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)为衣食地,并不知有何官职,也绝不可能是什么王或者侯。叔安后裔后来建成己姓飂国,于周朝初期被周武王派人灭国。周武王随即分封宗室成员为蓼伯,在原地又建立一个姬姓蓼国。因是取代,原来的飂人即时就都成了蓼人,也有极少的飂人外逃。所以,飂氏一直存在。至于所谓的“改飂氏为廖氏”,并未见有任何正史记载。
四、伯廖不是周文王的儿子。
据《左传》、《逸周书》、《史记》等记载,周文王总共有十九个儿子。周武王建立周朝,封了“兄弟至国者十又五人”。剩下的四人为:武王自己、早死的伯邑考、和当时尚年幼的叔封、季载。这些人中,根本就没有什么伯廖。很多学者早就指出,按兄弟间伯、仲、叔、季称呼,既有老大伯邑考,就不可能再有叫伯某的,这是常识。而真正的伯廖则是在400多年后的《左传.宣公六年》(前603年)中出现:“伯廖告人曰,无德而贪......”。推算下来,这个伯廖应属周文王的二十世裔孙了。
五、现在大多数廖氏应是春秋伯廖的后裔。
很多族谱都讲到廖氏起源于西周姬姓,这是可信的。而有的认为廖氏始祖是周文王儿子伯廖就不对了,应是春秋时周文王裔孙伯廖(或周王朝宗室的姬姓蓼伯)。前639年,楚成王派人灭亡蓼国,蓼地并入楚国。因未另建国,当地人则得以保留为蓼人、蓼氏的称呼。后来其中有一部分蓼氏跟着别人改称廖氏。
据《左传》中才有王子伯廖的记载。所谓周文王儿子伯廖应是周文王后裔伯廖之误。
六、飂氏、蓼氏、翏氏、廖氏不可混淆。
飂国叔安后裔的己姓飂氏,以及西蓼国蓼伯的姬姓蓼氏和东蓼国皋陶后裔的偃姓蓼氏,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存在。据查:现在陕西的汉中市、榆林市和内蒙古的海拉尔市都有飂氏人员;河南的信阳市、山西的祁县、长治市、云南某地和新疆的某地都有蓼氏人员;安徽的太湖县、繁昌县和六安市、贵州的某地都还有翏氏人员。虽然一部分廖氏来源于蓼氏所改,但蓼氏、廖氏都在分别传承世系。那种认为飂、蓼、翏、廖这些字可互通、可代换的说法,是不能成立的。也再次证明了“翏”字图腾不能作为“廖”字图腾。
以上几点,纯属个人观点,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,将不胜荣幸。
廖振华
(于2015年12月4日修改)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开云体育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